一位東北朋友告訴我,他沒見過活的竹,我大驚。我生長在四川,自小就看見竹子們默默生長在房前屋后。幾乎每一戶人家,都擁有一小片竹林,所以我認(rèn)為竹是世間最尋常的植物。
從五歲上起,婆婆每天中午都會叫我去掃一撮箕(四川話音)竹葉和筍殼,它們都是生火煮飯的好材料,燒起來畢畢剝剝很好聽。這是我喜愛的活兒,竹葉兒小而簿,落到地上時已枯黃,筍殼上的黑色細(xì)毛是碰不得的,粘到手上奇癢無比,而將細(xì)毛擦洗干凈后,卷曲而發(fā)亮的筍殼又是鄉(xiāng)下孩子很好的玩具。
家里的農(nóng)具多半用竹編成,比如籮筐、簸箕、筲箕、撮箕、竹籃、雞籠、兔籠等。剛編好時它們還是綠色的,散發(fā)出竹特有的清香,用久了,就漸漸變黃變干,也愈加輕便好用了。直到有一天,磨得太多的地方不小心破了個洞,編織品都是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洞都會越來越大,慢慢不能用了,先是放在豬圈旁邊裝雜草,最后付之一炬。
所以去蜀南竹海旅游,于我而言,是尋覓童年的足跡。
竹海
我去的第一個景點叫忘憂谷,雖山清竹雅,卻無甚亮點。倒是懷著失望的心情走進翡翠長廊時,立即被竹林連綿不絕的氣勢打動,神清氣爽。
長廊意指一條干凈蜿蜒的長路,據(jù)說是由“色如渥丹、燦若明霞”的天然紅砂石鋪成。兩旁是迷境般的竹林,無論何處跳進去,皆是別有洞天。置身于竹林中,望不到盡頭的林子,漫天的竹枝,一地落葉,還有初長成的春筍和已剝落的干筍殼??梢哉f一眼看去,就望盡了竹的一生。此時陽光正好,被照耀的地方熠熠生輝,竹尖兒欲發(fā)翠綠欲滴。林間風(fēng)聲如老者喑啞的歌聲,枝葉隨之起舞。而地上的枯葉則是天然的柔軟地毯,踩起來沙沙作響,讓人腳下一軟,只想在此處睡下。
說到竹海名字的由來,不能不提到從纜車上俯瞰竹林的非凡壯觀。這是國內(nèi)最長的索道,足足坐了20多分鐘,足夠我們驚嘆,當(dāng)竹成為海洋,竟會如此不同尋常。夕陽隨著纜車一起慢慢墜落,天空一片暗紅,更讓人有了醉意。有時離地近得直想跳下去,卻見有警示牌:“嚴(yán)禁在此處上下纜車”,不禁大笑。
竹藝
“竹博物館”也算一個竹海,不過是竹制工藝品的海洋。櫥窗里保存著看似古老的竹弓、竹箭、竹轎、竹床、梳妝臺等,不知道是由古代流傳下來,還是當(dāng)?shù)孛耖g藝人做了放進去的。雖然隔著玻璃看不清楚,也能感到竹巧,人更巧。
而博物館外那些養(yǎng)在花盆里標(biāo)了名字的各類名竹,我看起來都覺差不多,而且長得都不鮮活,還是喜歡最普通的蘭竹,生機勃勃。
竹海的每個景點都隨處可見竹制的工藝品出售。手藝人們當(dāng)場用雕刀刻呀刻呀,一地碎屑里已擺了很多成品。老練的藝人多刻人物或龍鳳,而年輕的學(xué)徒正從花瓶上簡單的圖案學(xué)起。那種以無數(shù)根須作胡子的人像裝飾品是竹海特有的產(chǎn)品,還有佛像和羅漢,表情多夸張可愛,將竹根的特點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。
我買了一個可以煮飯的竹筒,攤主很詳細(xì)地向我講解了用它煮飯、蒸菜的方法,他并不知道,我買回來是要將它放在寫字桌上作筆筒——多么大氣而簡潔啊。
棧道
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。竹海天寶寨一系列的景點是這句俗語最好的詮釋。從開在懸崖上的棧道一路走過去,經(jīng)過的寺廟、山峰皆有自己的名字。左邊是絕壁,常遇寺廟和佛像,右邊是巨大的峽谷,煙波浩渺,宛若仙境。不由得幻想若是飛撲而下,定能找到武林秘笈。
仙寓洞正在這條棧道之上,據(jù)說清代詩人沈毓新有詩云:“仙寓之山高插天,上有石懸其巔,一徑盤空絕人跡,許猿鶴時蹁躚”。仙寓洞實際上是個天然巖腔,長約300多米,寬和高2至15米。這兒最大的特點是兩教合一,老君殿不遠(yuǎn)處就是觀音殿,看見穿黃衣的道士們在如來佛像下走來走去,煞是有趣。更別提道士喝的飲料也是紅牛了。
往天寶寨走,一路的紅色石壁上都刻有三十六計的淺浮雕,雖然我并不喜歡這種不今不古的雕塑,但也覺得頗具風(fēng)格。將它作為竹海游的終點,添了人文色彩。
在回程的車上,我的夢里全是竹葉兒搖曳生姿。 |